遼寧:農村“頭雁”的新課堂
大學教室里坐著一群特殊的學生:他們有的雙鬢微白,手里的筆一直沙沙作響;有的是畢業返鄉的新農人,一下課就追著老師刨根問底……近日,在沈陽農業大學,來自遼寧省內各地的“頭雁”學員齊聚一堂,趁著冬閑前來學習農業技術、經營技巧。
所謂“頭雁”,就是鄉村產業的帶頭人。遼寧省從2022年起開展“頭雁”培育項目,全省每年培育約600名“頭雁”,力爭用5年時間培育一支3000人左右的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隊伍。
在沈陽農業大學教室里,教師正在為“頭雁”項目學員授課。(邢宗民攝)
來自遼寧盤錦市的于曉奇是本次“頭雁”培育項目的學員之一。幾天前她還在堿地柿子蔬菜大棚里忙碌,今天就坐在整潔明亮的大學教室里學習。“過去東北地區農民把冬閑叫作‘貓冬’,現在不一樣了。冬天大伙都忙著學習,忙著‘充電’。”于曉奇說,她今年主動報名了“頭雁”培育項目的營銷管理專業,學習如何經營鄉村產業。
“什么樣的農產品適合短視頻帶貨?”“打包銷售是單一產品好,還是多種產品混搭好?”“小份裝的產品定價是高一些好,還是低一些好?”……記者在課堂上看到,于曉奇和其他學員們聽得聚精會神,與老師頻繁互動。
一堂品牌營銷課下來,于曉奇興奮地說,如果把盤錦的堿地柿子打造成當地知名品牌,收購價每斤能提高0.5到1元。
沈陽農業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李斌是農產品加工課程的授課老師。他告訴記者,本次“頭雁”培育項目共分種植、養殖、園藝、農產品加工、營銷管理、鄉村旅游6個專業方向,除了課堂理論教學,學員還會前往23個實踐基地,走進田間地頭實地學習。
自2022年,沈陽農業大學已連續4年承擔遼寧省“頭雁”培育項目課程,培育學員1050人。近年來,這些學員不斷學以致用,已逐漸成長為當地鄉村產業帶頭人。
來自遼陽縣的董翠玲是“頭雁”培育項目的受益者。2023年,董翠玲返鄉創業成為一名“三農”博主,通過拍短視頻記錄家鄉人文風俗,讓更多家鄉土特產出村、進城。參加“頭雁”培育項目后,她掌握了更多營銷知識,開始從“鄉村網紅”向“產業帶頭人”轉型。
“我們正在帶動更多農民創辦自媒體賬號,為農產品銷售拓寬渠道。”董翠玲介紹,他們舉辦了遼陽大果榛子直播電商節,讓大果榛子等土特產走進電商直播間,銷往全國各地。
一只只“頭雁”高飛,正引領著鄉村產業“雁陣”齊飛。數據顯示,遼寧省自2022年啟動“頭雁”培育項目以來,累計培育頭雁學員約1900名。其中,84名“頭雁”被聘為農民技術員,430余名“頭雁”學員輻射帶動周邊農戶增收。
- 下一篇:遼寧朝陽 文脈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