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安全,多大的付出都值得——來自一位老船長的提醒
當前,正是一年中海洋捕撈作業最集中的時候。遼寧作為漁業大省,海域廣,出海作業漁船多,海上作業安全十分重要。11月12日,記者專訪了營口市鲅魚圈區望海漁業村黨支部書記張志忱。這位擁有20多年航海經驗的老船長,結合自身經歷,為漁船安全和管理提出了三點提醒。
張志忱給出的第一個提醒,就是在漁船安全上的投入堅決不能省,尤其是漁船“木改鋼”這件事,必須馬上辦。我省出臺“木改鋼”漁船補助政策后,2018年,張志忱把自家的木質船全部換成了鋼船。他說:“并非為了補貼,而是鋼船優勢的確明顯——船體更大、結構更穩、抗風險能力更強。”
張志忱回憶起20年前的一次驚險經歷:當時他帶領5艘木質漁船組成船隊出海。航行至第十天,突然接到臺風預警。由于通信設備落后,船隊接到信息時已經晚了,無法及時回港,只得原地錨泊抗風。3小時后,狂風來襲,船舶四周似有十幾臺鼓風機同時吹起。海風席卷著海水凝結成霧,附著在船員的周身。
“當時心里無比緊張,因為木質船最怕漏水,大伙兒只能輪流值守,在狂風巨浪中不斷調整船向,防止側翻。”張志忱說,風暴持續了30個小時,其間錨纜斷裂,4名經驗豐富的船員頂著風浪緊急更換備用纜繩,才勉強脫險。
提起這段經歷,張志忱仍心有余悸,他說:“木質漁船的缺點是顯而易見的,尤其在進行遠航作業的時候。漁船木改鋼,這錢得花,尤其是100千瓦以上的中型木船,一定要改成鋼船。鋼船上的通信設備也更加先進,決定出海安全的兩個最重要因素都有所優化。”如今,張志忱經營的兩艘船均為鋼船,每艘船的造價均超500萬元,但他堅定地表示:“安全才是第一位。”
小船不貪大,是張志忱的第二個提醒。近年來,有的海域限制150噸以上漁船進入,部分漁船為此調整了規模,把大船改成了小船。張志忱說,其間,出現了“小船貪大”的現象。他打了個比方:“有的船只有33米,卻要配置裝在39米船上的網具,在作業中就很容易偏載,這和陸地上的貨車超載是一個道理。讓一個10歲的小孩干和22歲的小伙一樣重的活兒,能不出問題嗎?”小船超載,最容易出事故。在張志忱看來,小船千萬不能貪大,必須量力而行,以安全為前提謀劃生產。
時刻保持安全意識,是張志忱的第三個提醒。“安全管理涉及方方面面,一刻不能松懈。”張志忱如今雖已不出海,卻始終通過手機、微信與船長保持聯絡,及時傳遞氣象預警,“現在船員能通過APP提前一周掌握海況,若風浪過大必須就近避港,絕不能冒險”。
張志忱特別強調配重平衡的重要性:一般船只左側裝船網,右側裝錨,在航行的時候,左右舷載荷均衡,船才能行得穩。而下網、起網階段更是事故高發環節,如果操作不當,就會導致船只傾覆,這就需要船長加強指揮,“船長視線佳、判斷準,必須全程監督操作。”
“寧壞一塊網,不用手去碰。”這是張志忱掛在嘴邊的一句操作規范,說的是網機運行時,船員不能上手調網具。“不少船員就是不注意這一條規范,發生了絞傷事故。”針對疲勞作業隱患,張志忱說,航行期間至少兩人同時值班瞭望的操作規范一定要嚴格遵守。
盡管技術大幅進步,張志忱仍認為老海員的經驗不可或缺。直到今天,他依舊十分重視自家船員的安全培訓,“船長是一條船上的總指揮,他的安全意識強,船員的安全意識才強。”他反復強調,船長一定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斷提示注意事項,要求船員平時不做危險動作,操作作業要規范,不能稀里糊涂。
總結今年幾起漁船事故發生的原因,張志忱的神情格外凝重。
“這些事故的發生,很多是人的問題。”他嘆了口氣,“有的是為了多捕點魚冒險出海,有的是不按規定操作,有的是心存僥幸……”在張志忱的航海生涯中,他親眼目睹過很多因忽視安全而造成的悲劇。因此,他對安全有著近乎偏執的堅持,“我們能做的,就是時刻保持敬畏,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為了安全,多大的付出都值得。”
- 下一篇:打通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全鏈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