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開原:三代人八十七年的守護
“守護烈士墓,從爺爺高福傳到父親高士學,再交到我和弟弟手上,已是第三代,有87年了。”清晨薄霧中,69歲的高顯文挺直腰板,腳步堅定地爬上山。在遼寧省開原市砬子山半山腰,烈士周建華與23位無名戰(zhàn)友的合葬墓靜靜矗立。
高顯文介紹,1937年12月23日,東北抗聯(lián)第一軍第三師政委周建華帶領23名戰(zhàn)士,目標是端掉西豐縣境內(nèi)的郜家店警察署。戰(zhàn)士們在夜色掩護下突襲成功,卻在撤離時遭遇日軍大部隊追擊。敵眾我寡,戰(zhàn)斗異常慘烈,周建華與23名戰(zhàn)士最終在砬子山壯烈犧牲。
“當時日軍控制嚴密,村民強忍悲痛不敢聲張。直到轉(zhuǎn)年開春,爺爺聯(lián)合西南溝村黑背屯五大戶悄悄上山找尋。但戰(zhàn)斗已過半年,遺體早已難辨,周建華的頭顱被日軍殘忍割去,23位戰(zhàn)友更是連姓名都沒能留下。”說起這段歷史,高顯文心情沉重。村民們懷著崇敬與悲憤,將遺骸集中火化合葬,爺爺往骨灰里摻了把家鄉(xiāng)的黑土。烈士們的英魂在這片黑土地上安了家。
鉆苞米地、蹚泥濘、爬山石……鎮(zhèn)里沒修路時,從西南溝村黑背屯到烈士墓,單程要走兩小時。“父親總是跟我們念叨,英雄的安息地不能荒,活一天就要守一天,風雨無阻。”高顯文回憶說,每逢清明就上山除草、添土,從未間斷。
1991年,高顯文外出打工,但每年清明必返鄉(xiāng)掃墓,“就是在火車上站一夜也要來”。后來,弟弟高顯成也加入進來,雷打不動地守著墓園。直到2012年,56歲的高顯文回到西南溝村黑背屯,守護英魂成了他的事業(yè)。在村里六七戶人家的主動搭伙下,由兄弟倆帶頭分工,護墓隊成立了。
林濤陣陣,山風鳴鳴。清明帶著護墓隊一起祭掃,高顯文會仿照爺爺當年的傳統(tǒng),擺上熱乎的玉米餅子;正月十五,他拎著24盞罐頭瓶燈走在前面,為英魂照亮歸家路;他格外珍視墓地中央象征周建華的老樹以及周圍代表無名戰(zhàn)友的松樹林,對這些樹木悉心呵護……
近年來,在開原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有關部門現(xiàn)場研究、反復協(xié)商、積極推動,對這片合葬墓進行了系統(tǒng)修繕。墓區(qū)鋪設了平整的地磚,四周圍墻及陡坡處加裝了安全護欄,沿坡修了緩步臺階,通往墓區(qū)的土路也被仔細墊平。
前不久,強降雨過后,雨水順著地磚縫隙和地勢流走,墓區(qū)里依舊清清爽爽沒有淤泥,墓前出現(xiàn)了許多新腳印。“這是李家臺鎮(zhèn)中心小學的孩子們來祭掃時留下的。”看著一樹紅繩在風里飄著,高顯文想起自己小時候跟著父親高士學來這里的情景,“雖然年紀小、懵懵懂懂,卻滿懷對烈士的崇敬。”
一代又一代接力守護,紅色基因在這片革命沃土上賡續(xù)傳承。李臺糧庫退休老人連續(xù)13年祭拜,臨終前還念叨“該給碑描紅了”;黑背屯的陳彪,不管農(nóng)活多忙,清明那天準會出現(xiàn)在墓前,手里攥著把新采的花……
“我這身子骨,再干十年八年沒問題。”高顯文蹲在墓前割草,聲如洪鐘。高顯成在一旁遞過抹布,他接過擦去碑上的浮塵,“周建華烈士之墓”幾個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