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東北》:記錄東北火熱發展歷程
近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中文國際頻道推出十集紀錄片《大東北》。這部紀錄片以宏闊的視野、翔實的史料,展現東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火熱的時代發展氣象。首輪播出,電視觀眾規模超1億人。總臺華語環球節目中心通過全球媒體聯盟“一鍵觸發”機制,以5種語言向海內外發布特稿《這部刷爆中國東北人朋友圈的紀錄片開播!》,被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福克斯(FOX)、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等全球一千多家媒體轉載,觸達受眾超15億。
大東北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以及內蒙古自治區東部五盟市,面積14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1億多。這里是我國重要的工業、農業基地,在維護國家國防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產業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紀錄片從東北的歷史開始講起。從紅山文化的文明曙光到各民族交往交融,從“闖關東”的墾荒開拓到抗擊外辱的巨大犧牲,從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建立新中國到“共和國長子”創造新中國工業發展史上的諸多“第一”,從經濟轉型的變革到新時代創新發展的歷史性成就,創作者深入剖析東北地區在中華文明歷史長河中的角色地位,展現東北地區在百年黨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75年發展歷程中的卓越貢獻。創作者沒有局限于就歷史講歷史,而是將歷史與當下緊密勾連,在梳理歷史的過程中,逐漸提煉出觀照當下的深刻主題,即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實現東北振興發展的必由之路。
《大東北》圍繞國家戰略謀篇布局,表現能源的再開發再利用、自然生態的保護和恢復、大國糧倉的科技賦能、大國重器的產業升級、開放口岸的效率提升等,解讀新時代東北的經濟社會發展成就。比如,第五集《大國糧倉》從自然稟賦、農業現代化、耕地保護和種子安全、“大食物觀”四個方面展現東北何以承擔起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使命。第九集《向新而行》緊扣新質生產力實踐,展示東北前瞻布局深空、深海、深地等未來產業,以及在新一代信息、生物、材料等領域的前沿性技術和顛覆性成果。紀錄片不僅展現了真實鮮活的事例,同時也讓當地主要負責人和專家學者對發展理念和實踐路徑進行深入解讀,使觀眾真切感受高質量發展的東北實踐的示范效應。
鮮活的人物故事和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賦予了紀錄片《大東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白山黑水間,曾經誕生了東北抗聯精神、北大荒精神、大慶精神、雷鋒精神等。節目透視東北文化現象背后的東北精神,解碼東北全面振興背后的精神動力。這些精神以東北人特有的樂觀和幽默,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大碴子味”“海蠣子味”的語言表達出來,就為紀錄片的主題思想平添了一種與眾不同而又直擊人心的力量。敖木希勒夫婦帶著新的理念回到家鄉草原,運用牛用B超機、無人機等先進設備,將經營牧場這項苦差事改造成又酷又輕松的工作;張曉文等營口東北鋼琴廠的老職工在廠子被美資收購多年后重新買回全部資產,助推東北鋼琴拓展鋼琴制造業版圖。該片通過走訪調研,拍攝了近200個人物故事,挖掘了大量鮮為人知的內容。這些人為美好生活奮斗,為國家發展奮斗,以自己的方式踐行偉大精神、傳承偉大精神、弘揚偉大精神。
紀錄片《大東北》展現了東北的厚重歷史和東北發展的時代篇章,讓全國觀眾看到了東北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生動記錄并展現出中國高質量發展的新氣象,為同類題材創作提供啟示。